Skip to content

8岁前被宠成"小皇帝",妹妹出生后却成"混世魔王"?揭开儿童"变坏"的扎心真相

"妈妈,你再抱妹妹,我就把她扔出去!"

朋友最近被7岁的儿子吓哭了。

半年前妹妹出生时,儿子还奶声奶气地说"要保护妹妹",可现在,他像变了个人:故意打翻妹妹的奶瓶,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,在幼儿园抢别的小朋友的零食,回家就对着妈妈大吼大叫。

朋友试过打骂、讲道理、甚至罚站,可儿子要么哭闹反抗,要么暂时收敛,转头又故技重施。她崩溃又委屈:"我到底做错了什么?曾经那个懂事的小天使,怎么突然变成了'问题儿童'?"

其实,这样的故事,早在100多年前,心理学家阿德勒就讲过。

被宠上天的"小皇帝",为何突然"变坏"?

阿德勒在《儿童教育心理学》里记录过一个男孩的故事:

13岁的男孩,8岁前是家里唯一的孩子。爸爸是军官常年不在家,妈妈聪明又心软,对他几乎有求必应——他要新玩具,妈妈立刻买;他不肯自己穿衣服,妈妈帮他穿到小学;他发脾气摔东西,妈妈虽然会生气,但最后总妥协。

那时的他,是全家的焦点。妈妈的世界围着他转,他的世界也只有妈妈。

直到妹妹出生。

一切突然变了。妈妈要喂奶、换尿布,抱妹妹的时间越来越多;爸爸回家,先逗的也是"小不点儿";甚至爷爷奶奶来,带的零食也会先分给妹妹一半。

这个曾经的"小皇帝",发现自己的"王位"被抢了。

他开始用各种方式"捣乱":妈妈抱妹妹时,他就扯妈妈的头发、拧她的耳朵;写作业故意拖到半夜,妈妈不得不放下妹妹来辅导;在学校上课走神、和同学打架,老师叫家长,妈妈又得急忙赶去学校......

所有人都说他"学坏了",妈妈也哭着问他:"你怎么变得这么不懂事?"

可没人知道,这个男孩躲在被子里哭的时候,心里只有一个念头:"只要我闹得够厉害,妈妈就会像以前一样,只看着我了。"

你以为的"叛逆",可能是孩子的"求救信号"

阿德勒说:儿童做的每件事,都是他整体人格的表达。

这个男孩的"变坏",不是突然学坏,而是他的"人格系统"在遭遇冲击后的"应激反应"。

8岁前,他的世界里只有一个"目标":成为妈妈的唯一。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,他学会了用哭闹、撒娇、甚至耍赖来"控制"妈妈——而妈妈的妥协,让他以为"只要我要,妈妈就会给"。

可妹妹的出生,像一块巨石砸进他的世界:他的"目标"没变,但实现目标的"方法"失效了。

他试过像以前一样撒娇,妈妈说"你是哥哥了,要懂事";他试过乖乖写作业,妈妈却在旁边哄妹妹,没看他一眼。

于是,他只能用更"极端"的方式——捣乱、攻击、故意犯错。

因为在他的认知里:哪怕是被骂、被惩罚,也好过被忽视。

就像阿德勒说的:"孩子的行为,从来不是孤立的音符,而是他整个'人生乐章'的一部分。你只听见了刺耳的噪音,却没听懂他在弹什么曲子。"

多少父母,正在用"惩罚"把孩子推得更远?

案例里的男孩,后来在学校也越来越糟:上课说话、不写作业,老师叫家长,妈妈到学校就被批评。回家后,妈妈忍不住打了他,他却梗着脖子说:"你打死我,我也不写!"

妈妈更崩溃了:"我都这么管了,他怎么还这样?"

阿德勒一针见血地指出:惩罚孩子的"错误行为",就像医生只治发烧却不管肺炎——你以为在解决问题,其实在掩盖真相。

当孩子用"捣乱"求关注时,惩罚只会让他更确定:"果然,只有我犯错误,妈妈才会理我。"

就像案例里的男孩,后来甚至故意在学校犯错——因为他发现,只要老师叫家长,妈妈就会放下妹妹,专门来处理他的事。

他要的不是"被骂",而是"被看见";不是"故意坏",而是"不知道怎么好"。

二胎家庭,如何避免养出"问题老大"?

阿德勒的理论,给了所有家长一个提醒:孩子的"反常",从来不是性格问题,而是心理需求的"信号"。

尤其是二胎家庭,老大的"行为倒退"(突然尿床、不肯自己吃饭、故意捣乱),本质上是在喊:"爸爸妈妈,你们还爱我吗?"

如果你家也有类似情况,试试这3个方法,帮孩子重建安全感:

1. 提前"铺路",给足"过渡时间"

在妹妹/弟弟出生前,就告诉老大:"你要当哥哥/姐姐啦!以后你可以教他玩玩具、保护他,就像小老师一样!"
孕期时,让老大摸摸妈妈的肚子,和宝宝说话;准备婴儿用品时,让老大帮忙挑小袜子、小玩具,让他觉得"我也是这个家的小主人"。

2. 留"专属时间",让他知道"爱没有变少"

每天固定15-20分钟,只属于老大——可以是给他讲绘本、玩他喜欢的游戏,甚至只是抱着他聊聊天。
这段时间里,不接电话、不看手机、不谈老二,让他确定:"就算有了弟弟妹妹,爸爸妈妈依然有专门的时间陪我。"

3. 让他参与"照顾",找到新的"价值感"

妹妹哭了,问老大:"你觉得妹妹是不是饿了?帮妈妈拿一下奶瓶好不好?"
弟弟学走路时,夸老大:"你看弟弟好喜欢你,跟着你走呢!你当小老师,教他好不好?"
当孩子发现"我不再是'被照顾者',而是'照顾者'"时,他会找到新的自信,而不是用"捣乱"证明自己的存在。

最后,想对所有二胎家庭的父母说:

我们总以为孩子"不懂事",其实他们比谁都敏感。

那个突然"变坏"的老大,可能只是个害怕失去爱的孩子。

他扯妈妈的头发时,心里想的是"妈妈抱我";
他故意打翻牛奶时,想说的是"看看我";
他在学校闯祸时,不过是在喊:"别忘记我。"

别再说他"学坏了",蹲下来抱抱他,告诉他:"弟弟妹妹来了,爸爸妈妈对你的爱,一分都没少。"

因为孩子要的从来不是"唯一",而是"确定被爱"。

你家有类似的故事吗?评论区聊聊,或许你的分享,能帮到更多焦虑的父母。

Read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