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逃学、闯祸,不是坏,是在喊“看看我”!90%的家长都误读了这些求救信号
“我家孩子最近总逃学,跟一帮‘坏孩子’混在一起,还学会了撒谎!”
“老师说他上课故意捣乱,不是扮鬼脸就是扔纸条,叫家长去了三次,脸都丢尽了!”
“更可怕的是,他居然偷了同学的钱!才12岁啊,这以后可怎么办?”
每次听到家长这样的哭诉,我都忍不住心疼——你以为孩子在“学坏”,其实他可能正在用最笨的方式喊“救命”。
阿德勒在《儿童教育心理学》里早就戳破了真相:每个孩子天生都想证明自己“有用”,可当他们在“好学生”“乖孩子”的赛道上跑不赢时,就会一头扎进“坏孩子”的泥潭里——因为那里,至少能让他被看见。
一、逃学、犯罪的孩子,不过是“求关注”求错了地方
阿德勒说:“追求优越感是人的本能,就像小草总要往有光的地方长。”
每个孩子都想成为“被需要的人”:考第一被老师夸,帮妈妈做家务被表扬,甚至在游戏里当“老大”被同伴围着……这些都是他们在证明“我很重要”。
可如果这条路走不通呢?
- 成绩不好的孩子,每次考试都是公开处刑,他发现“学习”永远带不来优越感;
- 被忽视的孩子,在家爸妈忙工作,在学校老师顾不上,他发现“听话”根本没人看;
- 总被批评的孩子,无论怎么做都被说“笨”“没用”,他开始怀疑“难道我天生就不该被喜欢?”
这时,“坏”就成了他们的“救命稻草”。
就像阿德勒观察到的:逃学的孩子,会故意迟到、忘带课本、上课捣乱——这些行为哪怕换来的是老师的批评、家长的打骂,至少证明“我不是空气”;
更极端的,会跟“坏同伴”抱团:一起逃课、抽烟、甚至小偷小摸——在团伙里,他可能是“最敢干的那个”“老大最信任的小弟”,这种“被需要”的感觉,是他在正常生活里从未得到过的。
你以为他在“自甘堕落”,其实他只是太渴望一句:“你很重要,我看见你了。”
二、这些“坏行为”,全是孩子的“心理呼救信号”
别等孩子闯了大祸才追悔莫及!阿德勒提醒:孩子的“问题行为”从来不是突然出现的,背后藏着一串你没读懂的“求救密码”。
信号1:“我总是忘东西/迟到”——他在说“我搞不定,帮帮我”
有个妈妈跟我吐槽:“我家娃天天忘带作业本,说了八百遍还是记不住,故意气我呢!”
可真相可能是:他上课根本听不懂,作业不会写,忘带本子不过是“不想让老师发现我什么都不会”的借口。
就像阿德勒举的“左撇子孩子”的例子:在右撇子主导的世界里,他们写字慢、画画丑,被骂“笨”“不用心”,可没人知道他们只是需要不一样的握笔姿势。孩子“总出错”时,别急着骂他“马虎”,先问问:“你是不是遇到困难了?”
信号2:“我就喜欢跟‘坏孩子’玩”——他在说“只有他们不嫌弃我”
成绩垫底的小明,爸妈天天骂他“没出息”,老师也总说“你再这样就完了”。直到他认识了校外的“大哥”:第一次逃课,“大哥”拍着他的肩说“够胆”;第一次抽烟,“兄弟们”喊他“明哥”。
小明说:“在家里我是废物,在学校我是透明人,只有跟他们在一起,我才觉得自己像个人。”
当孩子在“好孩子圈”里找不到位置,就会去“坏孩子圈”找归属感。你眼里的“狐朋狗友”,可能是他唯一能抓住的“浮木”。
信号3:“我故意惹你生气”——他在说“哪怕被骂,也比被无视强”
被宠坏的孩子上了学,突然没人围着他转了,怎么办?
阿德勒发现:有的孩子会故意把作业本弄脏、在课堂上大喊大叫——哪怕被老师罚站,至少全班的目光都在他身上。就像幼儿园里抢玩具的小孩:他不是想要玩具,是想要你追着他跑、喊他名字的关注。
家长总说“别理他,越理他越得意”,可你不知道:孩子最怕的不是你的批评,是你的“看不见”。
三、比起“纠正行为”,更该做的是“接住呼救”
阿德勒反复强调:没有天生的“坏孩子”,只有在“找价值”的路上迷路的孩子。想要拉他回来,家长和老师要做的不是“打骂管教”,而是“帮他找到正确的赛道”。
第一步:停止“贴标签”,看见行为背后的“渴望”
别再说“你怎么这么叛逆”“我就知道你没出息”——这些话就像给孩子盖棺定论,让他彻底放弃“变好”的可能。
试试蹲下来问:“你最近总迟到,是不是早上起不来?要不要我们一起调个闹钟?”
“你跟那些同学玩,是不是觉得跟他们在一起很开心?妈妈也想知道,他们哪里吸引你呀?”
先共情,再引导,孩子才敢跟你说真心话。
第二步:帮他在“积极领域”找到价值感
阿德勒举过一个例子:有个逃学的孩子,数学考0分,却在运动会上拿了长跑第一。老师抓住机会表扬他“有毅力”“能坚持”,还鼓励他:“跑步需要耐力,学习其实也需要,要不要试试每天多做一道题?”
后来这个孩子真的慢慢赶上来了——因为他终于发现:原来我不用靠“坏”来证明自己,我本来就很厉害。
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:有的会画画,有的会讲故事,有的特别会照顾小动物……找到他的“优势赛道”,让他尝到“被认可”的甜,谁还愿意走“歪路”呢?
第三步:家庭和学校,别当“差评师”,要当“托举者”
很多“问题孩子”,都来自这样的家庭:
- 父母总说“你看别人家孩子”,却从不问“你今天开心吗”;
- 老师只盯着成绩单,却看不见他偷偷帮同学捡橡皮的善良。
阿德勒说:“教育的本质,是帮孩子建立‘我能行’的自信。”
哪怕孩子考了50分,也可以说:“这次比上次多对了2道题,你进步了!”
哪怕他上课搞小动作,也可以私下问:“是不是觉得上课没意思?我们一起想想怎么让学习变好玩,好不好?”
最后想说:
没有孩子天生想当“坏孩子”,就像没有小草想长在石头缝里。
当一个孩子用逃学、闯祸来吸引你注意时,他真正在说的是:
“我被困住了,谁来拉我一把?”
“我想变好,可我不知道怎么做。”
“求求你,看看我,我其实很想被爱。”
下一次,当孩子“犯错”时,别急着发火。
蹲下来,抱抱他,告诉他:“没关系,我们一起想办法。你很重要,我永远看见你。”
因为被看见的孩子,才敢向阳而生。
(转发给你身边需要的家长和老师,别让任何一个孩子,在“求关注”的路上越走越远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