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孩子越想被关注,为何越容易口吃?揭开“用缺陷求关注”背后的3个残酷真相

前几天朋友崩溃地给我打电话:“我儿子突然口吃了!一句话能卡半天,带去医院查舌头查声带都没问题,医生说可能是心理问题——可他才6岁,能有什么心理问题?”

细聊才知道,半年前她生了二胎,老大突然从活泼开朗变得沉默寡言,最近更是说话结巴。有次她忙得顾不上听老大讲话,孩子急得脸通红,结结巴巴说出“妈妈…看…看我”,她才猛然发现:孩子的口吃,好像每次都发生在她陪弟弟、或者打电话忽略他的时候。

其实这不是个例。生活中很多孩子的“异常行为”——口吃、故意尿裤子、频繁眨眼、甚至成绩突然下滑,背后都藏着同一个扎心真相:他们在用“缺陷”当工具,拼命向你呼救:“看看我,求求你关注我。”

一、孩子的“缺陷”,可能是他唯一的“呼救信号”

心理学大师阿德勒在《儿童的自卑情结》里讲过一个典型案例:一个男孩从小是家里独苗,妈妈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他身上。直到弟弟出生,他发现妈妈的怀抱、爸爸的夸奖、餐桌上的鸡腿,突然都“不见了”。

为了夺回关注,他开始口吃。

一开始家人以为是生理问题,带着四处求医,结果越治越严重。后来心理医生发现:每次他结巴时,妈妈会停下手里的事,蹲下来耐心听他说完;爸爸会放下手机,重复他的话帮他“顺下去”;连老师都会在课堂上多提问他,生怕他紧张。

口吃成了他的“隐形武器”——以前需要考100分才能得到的关注,现在只要说话卡壳就能轻松获得。

你有没有发现,孩子其实很“聪明”:当他用“我很棒”吸引不了你时,就会试试“我很糟”。

就像有些孩子故意把玩具扔一地,不是调皮,是想让你过来陪他收拾;有些孩子频繁喊“妈妈我肚子疼”,不是装病,是想让你放下工作抱抱他。他们还没学会用语言直接表达“我需要你”,只能用最笨拙的方式——制造“麻烦”,逼你看见他。

二、越缺关注的孩子,越容易“依赖缺陷”

阿德勒说:“自卑情结会让人陷入恶性循环——越觉得自己没用,越想找捷径证明自己;越依赖捷径,越没有勇气靠实力赢得认可。”

上面那个口吃男孩,后来发展到“不结巴就不说话”。因为他发现:只要自己流利表达,家人就会立刻转回“弟弟”“工作”“家务”,只有当他表现出“脆弱”,才能成为全场焦点。

这就是最可怕的地方:孩子会把“缺陷”当成获得关注的“唯一途径”,甚至主动放大它。

比如:
- 总被批评“笨”的孩子,会故意考砸,心想“反正你觉得我笨,那我就笨给你看”;
- 总被忽略的孩子,会用“生病”“受伤”求关注,哪怕摔一跤擦破点皮,也要哭到全家围着他转;
- 有二胎家庭的老大,可能突然变回“小婴儿”——要喂饭、要抱睡、尿裤子,其实是在说:“我想像弟弟一样,被你当宝贝疼。”

他们不是“坏”,是太绝望了。当正常的“优秀”得不到回应,就只能用“糟糕”来证明“我还存在”。

三、你越纠正“缺陷”,孩子越离不开它

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口吃、咬指甲、成绩下滑时,第一反应是:“必须改!这毛病不能惯!”

于是天天提醒“好好说话”“别咬手”“怎么又考这么差”,结果呢?孩子的问题越来越严重。

阿德勒在书里戳破真相:你每一次“纠错”,其实都是在给孩子“正反馈”。

比如你盯着孩子口吃:“说清楚!别结巴!”——孩子接收到的不是“我要改”,而是“原来我这样说话,妈妈才会盯着我”。于是下次他会下意识地更结巴,因为“只有这样,妈妈才会把注意力放在我身上”。

就像那个朋友,一开始总打断儿子:“停!重新说!”结果孩子更紧张,结巴得更厉害。后来她试着闭嘴,不管孩子说得多慢都耐心听完,反而发现:当孩子确认“就算我好好说话,妈妈也会听”,口吃竟然慢慢减轻了。

孩子的“缺陷”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的其实是家长的“关注盲区”。 你以为在纠正孩子的问题,其实是在强化他“用问题换关注”的逻辑。

最后想说:

如果你家孩子突然出现“异常行为”,别急着贴标签、纠错、甚至打骂。先蹲下来问问自己:
- 最近是不是忽略他了?
- 他上次认真跟你说话时,你有没有放下手机?
- 他表现好的时候,你有没有具体夸过他“你搭的积木真有创意”“你帮妈妈拿拖鞋的样子好贴心”?

孩子要的从来不是“完美关注”,而是“被看见的确定感”——确定“就算我不优秀,不捣蛋,你也会爱我;就算家里有弟弟,我依然是你的宝贝”。

就像阿德勒说的:“教育的本质,是让每个孩子相信‘我有价值,我被需要’。” 当孩子从你眼里看到自己的光芒,谁还需要用“缺陷”当武器呢?

(转发给你身边有娃的朋友吧,别让孩子的“呼救”,被我们当成“胡闹”。)

Read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