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越骂孩子懒,他越躺平?警惕:你的指责正在给孩子“造保护网”
“这孩子怎么这么懒!说了八百遍还是不动!”
“让他写作业磨磨蹭蹭,让他收拾房间像没听见,以后能有什么出息?”
你是不是每天都在为孩子的“懒惰”抓狂?
你以为骂几句、催几次,孩子就能“勤快”起来?
但阿德勒在《儿童教育心理学》里戳破了一个残酷真相:孩子的“懒”,可能是你亲手“教”出来的。
一、孩子“懒”的真相:不是不想动,是不敢动
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:
你越骂孩子懒,他越“摆烂”;你说“你要是不懒,肯定能考第一”,他反而更不想努力了。
阿德勒说,懒惰不是天性,而是孩子的“心理防御术”。
想象一下:如果孩子努力了却没做好,你会怎么说?
“这点事都做不好,真笨!”“我就知道你不行!”
但如果他用“懒”当借口呢?
你只会骂他“懒”,却不会否定他的能力——甚至还会安慰自己:“我家孩子不笨,就是懒而已。”
孩子太聪明了。他发现:“懒”是一张安全网——只要我不努力,就永远不会被说“笨”;只要我摆烂,就能逃避“做不好”的挫败感。
就像阿德勒举的例子:懒惰的孩子像走钢丝的人,下面永远有“保护网”——哪怕一事无成,也能收获“要是不懒肯定行”的“虚拟赞美”。
他宁愿被骂“懒”,也不想被戳破“我其实做不到”的脆弱。
二、你的指责,正在给“懒惰”充电
你以为骂孩子“懒”是在“鞭策”他?
其实,你的每一次指责,都是在“强化”他的懒惰。
阿德勒在书里一针见血地指出:“人们越是喋喋不休地责备一个懒惰的孩子,越是合他的意。”
因为你的指责,恰恰给了他最想要的东西——“被关注”。
你会为他操心:“作业写了吗?房间收拾了吗?”
你会为他焦虑:“这么懒以后怎么办?”
你甚至会为他吵架:“都是你惯的!”
孩子看似在“挨骂”,实则在“掌控”——他用“懒”把全家人的注意力都吸引到自己身上,哪怕是负面关注,也好过被忽视。
更可怕的是,连“惩罚”都会变成他的“工具”。
你罚他不许看电视,他心里可能在想:“太好了,这下不用假装努力了,反正妈妈会觉得是‘惩罚’让我没做完作业,不是我不行。”
你的愤怒越激烈,他的“保护网”就越牢固——反正一切问题都能归咎于“懒”,而不是他的“能力不足”。
三、破解“越骂越懒”的3个关键:拆掉保护网,搭起脚手架
别再跟孩子的“懒”硬碰硬了。
阿德勒告诉我们:孩子的行为背后,永远藏着对“优越感”的渴望。 懒惰的孩子不是不想优秀,只是他找不到“安全”的优秀路径。
试试这3个方法,帮孩子从“逃避”到“敢尝试”:
1. 停止“懒笨对比”,改用“具体描述”
别再说“你怎么这么懒”“你要是不懒肯定行”。
换成:“妈妈看到你今天主动收拾了书桌(具体行为),这个小角落变得好整齐(具体结果)。”
阿德勒强调:孩子需要的是“具体的肯定”,而不是“虚拟的期待”。 当你关注他“做了什么”,而不是“没做什么”,他才会相信:“原来我不用‘完美’,也能被看见。”
2. 把“大山”拆成“台阶”,用“小成功”重建自信
懒惰的孩子大多缺自信——他怕“做不好”,所以干脆“不做”。
你可以像阿德勒建议的那样:“交给他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。”
比如孩子不爱写作业,别逼他“1小时写完”,先让他“写5分钟”;
他不爱收拾房间,别让他“整间收拾”,先让他“把袜子放进篮子里”。
每一个“小任务”的完成,都是在告诉他:“我能做到,我可以更好。” 当“小成功”积累多了,他自然会想挑战更大的目标。
3. 改变“关注焦点”,从“指责结果”到“看见努力”
阿德勒说:“教育者的任务,是把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引向有建设价值的方向。”
当孩子考砸了,别说“你肯定又偷懒了”,试试问:“这次哪道题让你觉得难?我们一起看看怎么解决。”
当他半途而废,别说“就知道你坚持不下去”,试试说:“妈妈看到你刚才试了3次(努力过程),已经比上次进步了(具体进步)。”
你的理解,会让他明白:“就算没做好,妈妈也不会否定我这个人。” 当“不完美”变得安全,他才敢迈出“努力”的第一步。
最后想说:
孩子的“懒”,从来不是性格问题,而是心理求救——
“妈妈,我怕自己不够好。”
“爸爸,我怕你失望。”
别再用指责“逼”他勤快了。
你拆走他的“保护网”,他只会摔得更疼;
但你若给他搭起“脚手架”——用具体的鼓励当“扶手”,用小任务当“台阶”,他自然会一步步往上爬。
毕竟,每个孩子心里都住着一个“想变优秀”的自己。
而你的任务,就是让他相信:“我可以不完美,但我值得被爱;我可以慢慢来,但我敢去尝试。”
转发给那个总为孩子“懒惰”焦虑的家长,告诉他:
孩子不是懒,只是需要你拉他一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