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家长必看:你拼命逼孩子优秀的样子,正在把他推向「玻璃心深渊」

最近刷到一条热搜:「10岁男孩因考试没进前三,把自己锁在房间绝食」。评论区里,有家长说“孩子太脆弱了”,也有家长叹气“现在的娃,一点挫折都受不了”。

但很少有人问:孩子的「玻璃心」,真的是天生的吗?

翻开阿德勒的《儿童教育心理学》,我找到了扎心答案:很多时候,不是孩子抗挫力差,而是我们用「过度期待」,亲手摧毁了他面对困难的勇气。

一、「必须优秀」的魔咒,正在让孩子怕输不敢试

阿德勒在书里说:“追求优越是人的本能,但如果目标定得太高,超出能力范围,孩子就会被「必须成功」的压力压垮。”

现实中,多少家长正这样“逼”孩子?
- 从幼儿园开始,就报满兴趣班,“别人学我家不能落下”;
- 考试必须进前十,“考砸了就是不努力”;
- 哪怕孩子已经很棒,也要泼冷水,“这有什么好骄傲的,XX比你强多了”。

我们以为这是“激励”,却不知孩子的世界里,“必须优秀”=“不能失败”。

书里有个14岁男孩的案例:他6岁时因不会吹口哨自卑到痛苦,某天突然会吹了,竟坚信是“上天帮忙”。阿德勒分析:当孩子长期被“必须做到”的期待包围,一点小挫折都会让他觉得“我不行”,甚至需要幻想“奇迹”来支撑自己。

现在的孩子,为什么一点小事就崩溃?
因为他们怕的不是失败本身,而是失败后父母失望的眼神、“你怎么这么没用”的指责。为了不被贴上“差劲”的标签,他们只能拼命追着“优秀”跑,却从没学过:输了也没关系,摔倒了可以自己爬起来。

二、只看结果的教育,正在偷走孩子的「抗挫力肌肉」

阿德勒提醒我们一个残酷真相:“许多家长只盯着孩子的成绩、奖状,却忘了抗挫力才是孩子走得远的底气。”

他举了个左撇子儿童的例子:在右撇子主导的世界里,左撇子孩子写字慢、画画丑,常被骂“笨拙”“不认真”。其实他们不是笨,只是需要时间适应。但如果家长和老师只会打骂、施压,孩子就会认定“我天生不行”,干脆放弃努力。

反观那些“抗挫力强”的孩子,他们的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点:不盯着“结果有多好”,而是关注“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”。

就像书里说的:“在遇到困难时,保持心理的健康与平衡,远比马上解决问题重要得多。”
- 孩子考试失利,比起“怎么又考砸了”,不如问“这次哪些题让你觉得难?我们一起看看怎么解决”;
- 学钢琴总弹错,别说“这么简单都学不会”,而是说“妈妈小时候学骑车摔了10次呢,你愿意再试一次吗?”

抗挫力不是天生的,它像肌肉一样,需要在“允许失败”的环境里,一次次尝试、犯错、调整,才能慢慢练出来。而只看结果的教育,就像不许孩子摔跤学走路——看似“保护”,实则让他失去了站稳的能力。

三、真正的教育,是教会孩子「带着伤疤奔跑」

阿德勒在书里反复强调:“相比培养野心勃勃的孩子,我们更应该培养勇敢、坚忍、自信的孩子。”

怎样才算“勇敢”?不是从不失败,而是明知会输,依然愿意试试;不是永远第一,而是摔倒了能对自己说“没关系,下次再来”。

作为家长,我们可以这样做:

1. 给孩子“犯错的权利”

别怕孩子输,更别因为怕他输就替他包办一切。让他自己整理书包(哪怕忘带课本),自己决定兴趣班(哪怕学一半想放弃)。孩子从错误里学到的,比你说100句“要小心”都有用。

2. 用“具体鼓励”代替“空洞表扬”

少说“你真棒”,多说“妈妈看到你今天练琴比昨天多弹对了3个音,你一定很努力”。前者让孩子依赖“别人的评价”,后者让他看见“自己的努力”——知道“我能通过努力改变结果”,才是抗挫力的核心。

3. 承认“孩子有极限”

阿德勒说:“如果教育者能判断孩子努力的极限,孩子的成长会更容易进步。”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,别拿“别人家孩子”当标尺。接受孩子可能成不了学霸,但他可以成为善良、坚韧、眼里有光的普通人——这才是更珍贵的“优秀”。

最后想对家长说:
我们这代人,或许都曾在“望子成龙”的期待里长大,所以总想把最好的给孩子,却忘了“最好”不是“最优秀”,而是“最从容”。

孩子的人生是场马拉松,不是百米冲刺。比起逼他赢在起点,不如教他:累了可以歇,摔了可以哭,但哭完之后,愿意站起来继续跑。

毕竟,能笑着面对失败的孩子,人生路再难,也能走得稳、走得远。

💬 互动话题:你家有没有过“过度期待”的瞬间?最后是怎么调整的?来评论区聊聊吧~

Read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