警惕!孩子总尿床、装病?别骂,这可能是他在“争宠”——小心掉入“优越感陷阱”
前几天后台有位妈妈留言:
“我家娃4岁了,最近总尿床,白天还总说肚子疼不去幼儿园,带他去医院检查,啥毛病没有。我气得骂了他好几次,结果他反而更严重了,这到底是咋回事?”
如果你家也有类似情况——孩子突然频繁尿床、装病、考试紧张到发抖、哭哭啼啼要抱抱……先别急着骂孩子“故意捣乱”,这背后可能藏着一个你没发现的真相:孩子在用“问题行为”偷偷“争宠”,而你一不小心,就帮他踩进了“优越感陷阱”。
一、“我尿床,是因为你们眼里没有我”
阿德勒在《儿童教育心理学》里讲过一个典型案例:
一个13岁的男孩,从8岁起就一直尿床。爸妈带他看了无数医生,都查不出生理问题。直到后来才发现:他家里还有个弟弟,自从弟弟出生后,爸妈的注意力全在弟弟身上——喂饭、陪玩、讲故事,几乎都围着弟弟转。
而这个男孩呢?他发现:只要自己尿床,妈妈就会放下弟弟,连夜给他换床单、洗被子,一边洗一边念叨“你这孩子怎么回事”,但至少那一刻,妈妈的眼睛是盯着他的。
阿德勒一针见血地指出:“尿床能传递出来的信息就是,男孩无法接受被冷落的境遇,因此通过尿床来引起大人的关注。”
不止尿床,生活中很多“莫名其妙”的行为,本质都是孩子的“求关注信号”:
- 装病:“妈妈我肚子疼”——其实是不想去幼儿园,想让你在家陪他;
- 考试紧张:“我一考试就手抖”——是害怕考不好被骂,想让老师“多照顾照顾”;
- 哭哭啼啼:“玩具坏了呜呜呜”——其实是你刚才一直在玩手机,没理他。
这些行为背后,藏着孩子最真实的心理:“如果我乖乖的,你们就看不到我;但如果我‘出问题’,你们就会围着我转。”
二、为什么孩子会掉进“优越感陷阱”?
每个孩子天生都在“追求优越感”。
就像小树苗总想往上长,孩子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,得到认可、获得关注——比如考100分被夸“你真棒”,帮妈妈扫地被说“宝宝长大了”,这些都是“良性优越感”,能让孩子更自信、更愿意努力。
但如果这条路走不通呢?
比如弟弟出生后,他发现“努力表现也没用,爸妈还是更喜欢弟弟”;比如怎么学都学不好数学,老师总夸同桌,却从没看过他一眼。
这时候,孩子就可能“走捷径”:既然“做好事”得不到关注,那我就“做坏事”——尿床、装病、哭闹……这些“问题行为”反而能让我快速获得“特权”:爸妈的紧张、老师的照顾、别人的妥协。
这就是“优越感陷阱”:孩子以为用“问题行为”能获得想要的关注,却不知道这是条“饮鸩止渴”的路——
- 他会越来越依赖“出问题”来获得关注,形成恶性循环;
- 长期被贴上“调皮”“麻烦”的标签,他会真的觉得“我就是个坏孩子”;
- 成年后甚至可能用极端方式求关注,比如叛逆、自暴自弃。
三、3步帮孩子爬出“陷阱”,用对方式“追优越”
发现孩子用“问题行为”争宠时,骂他“故意的”“不懂事”只会火上浇油。真正有用的,是帮他找到“良性优越感”的出口。
1. 先“破译行为密码”,看见孩子的真实需求
孩子不会直接说“妈妈你陪陪我”,但他的行为会“喊救命”:
- 频繁尿床/装病:可能是家里有了二胎,他觉得被冷落;
- 考试紧张/写作业磨蹭:可能是你总拿他和“别人家孩子”比,他害怕失败;
- 玩具坏了就大哭:可能是你最近太忙,一天都说不上10句话。
下次孩子“出问题”时,别急着批评,先蹲下来问自己:“他是不是在告诉我‘我需要被看见’?” 比如那个尿床的男孩,如果妈妈当时能抱一抱他说“妈妈知道你最近有点孤单,我们每天留10分钟只陪你好不好”,可能尿床早就好了。
2. 别“强化问题行为”,而是“奖励积极行为”
很多家长不知不觉中,会“鼓励”孩子的问题行为:
- 孩子一哭就满足他的要求(“别哭了别哭了,买还不行吗”);
- 孩子装病就紧张地围着他转(“快躺下,妈妈给你削苹果”);
- 孩子尿床就又骂又哄(“你再这样我不理你了……算了算了快睡吧”)。
这些反应其实在告诉孩子:“你看,只要你这样做,我就会关注你。”
正确的做法是:对问题行为“冷处理”,对积极行为“多回应”。
比如孩子主动收拾玩具,哪怕只收拾了一个,也要夸他:“你居然记得把积木送回家,妈妈看到你越来越懂事了!”
比如孩子没尿床,早上起床时给他一个击掌:“哇,你昨天自己醒来看闹钟去厕所了,这也太厉害了吧!”
当孩子发现“做好事能得到更多关注”时,他自然就不会再用“问题行为”了。
3. 给孩子“够得着的优越感”,让他知道“我能行”
孩子之所以用“问题行为”追优越,是因为他觉得“我做不好正经事”。这时候,你需要帮他“搭梯子”——
- 把大目标拆成小任务:比如孩子数学差,别让他“下次考90分”,而是“今天我们只练5道加法题,做对3道就奖励贴纸”;
- 多关注“进步”而不是“结果”:孩子考了60分,别说“才60分”,而是“上次你才考40分,这次多对了5道题,妈妈看到你努力了”;
- 让他参与“家庭任务”:比如“妈妈今天做饭,你帮我洗3个西红柿好不好?你洗的西红柿肯定特别干净!”
当孩子一次次体验到“我能行”的快乐,他就会明白:“原来不用装病、不用哭闹,我也能被喜欢、被需要。”
最后想说:
孩子的每一个“问题行为”,都是一封没写地址的信——信里写着“我需要你”“看看我”“抱抱我”。
与其骂他“不懂事”,不如蹲下来问问他:“你是不是想告诉我什么呀?”
毕竟,被看见、被肯定的孩子,才不需要用“问题”当面具。
你家孩子有没有过类似的“求关注行为”?评论区聊聊,我们一起帮孩子找到“正确追优越”的路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