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上课总捣乱,是故意气你吗?阿德勒心理学:看透3个底层逻辑,教师省心一半
"又捣乱!说了800遍了就是不听,故意跟我作对是吧?"
办公室里,张老师把教案摔在桌上,眼圈泛红——班里那个"刺头"小明,上课拽女生辫子、故意打翻墨水、作业本永远空白,叫来家长也没用,反而变本加厉。
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样的孩子?总觉得他们"故意找茬""屡教不改",气得肝疼却无计可施?
其实,百年前心理学家阿德勒就戳破了真相:孩子的"捣乱",从不是故意的。那是他们用错了方式的"求救信号",是他们整体人格的"暴露无遗"。
一、别骂了!他的"坏行为",藏着你没看见的"小心思"
阿德勒在《儿童教育心理学》里讲过一个典型案例:
13岁男孩汉斯,8岁前是家里的"小皇帝"——妈妈包办一切,爸爸常年在外,他稍不如意就扯妈妈头发、拧她胳膊,妈妈却总说"孩子还小"。直到妹妹出生,汉斯的世界塌了:妈妈的怀抱、餐桌上的鸡腿、睡前的故事,突然都分给了"闯入者"。
于是,他变了:上课走神、作业不写、故意欺负妹妹,甚至在课堂上大喊大叫。老师骂他"没教养",妈妈哭着说"白疼你了",可汉斯反而更"来劲"。
阿德勒指出:这根本不是"故意捣乱",而是汉斯在用错误的方式"夺回王位"。
8年里,他唯一学会的生存逻辑就是:"只要我闹,妈妈就会关注我。"妹妹出生打破了这个逻辑,他只能用更极端的方式——捣乱、惹祸,逼妈妈重新"看见"他。
你看,每个"捣乱鬼"背后,都藏着一个没被看见的"需求":
- 有的孩子插嘴、做鬼脸,是因为家里总没人听他说话,他以为"吵闹=被关注";
- 有的孩子故意不写作业,是因为每次考砸了,爸妈才会放下手机陪他补习,他以为"犯错=被爱";
- 有的孩子欺负同学,是因为在家总被哥哥姐姐欺负,他以为"厉害=不被欺负"。
孩子的行为,从来不是孤立的"错误",而是他整体人格的"拼图"。 就像你不能从一首歌里单拎一个音符说"难听",你也不能只看孩子的"捣乱",就给他贴标签。
二、警惕!你越惩罚,他越"上瘾"
最扎心的真相是:我们越想"纠正"孩子的捣乱行为,反而可能把他推得更远。
阿德勒说,很多老师和家长都犯了一个错:把孩子的行为当成"孤立事件",比如"他又没写作业""他又打人了",然后惩罚——罚站、叫家长、写检讨。但这根本没用,因为你没解决他"为什么要这么做"。
就像汉斯,老师越批评,他越觉得"看,老师也在关注我,跟以前妈妈一样";爸妈越打骂,他越认定"他们果然不爱我了,只有闹才能让他们理我"。惩罚,反而成了他"确认关注"的"工具"。
更可怕的是,孩子会形成"破罐子破摔"的心理:"反正你们都觉得我坏,那我就坏到底。"
为什么?因为孩子的目标从一开始就错了。
阿德勒发现,2-3岁的孩子就会确立"追求优越"的目标:有的想"我要考第一,让爸妈骄傲",有的想"我要乖一点,老师会喜欢我"。但如果孩子在生活中学会了"错误的策略"(比如"闹=被关注"),就会朝着错误的目标狂奔——
他不是故意捣乱,他只是在"努力实现目标",只不过用错了方法。
三、教师这样做,比骂100句更有效
阿德勒说,教育的核心,是"读懂孩子的人格拼图"。想让"捣乱鬼"变乖,其实不用吼,记住3个步骤:
第一步:先问"什么时候开始的?"——找到行为背后的"转折点"
孩子不会突然变坏。他的每一次"捣乱",都是从某个"转折点"开始的。
- 是不是家里多了弟弟妹妹?
- 是不是换了老师/座位?
- 是不是某次被同学嘲笑"笨"?
就像汉斯,妹妹出生就是他的"转折点"。如果你能在孩子行为变化时就察觉,就能早一步帮他调整"策略"。
实操: 找个孩子不抵触的时间(比如一起散步时),轻轻问:"最近看你好像不太开心,是不是遇到什么事了?"先共情,再引导,别一上来就质问。
第二步:破译"他想得到什么?"——看穿行为背后的"错误目标"
孩子的捣乱行为,本质是"用错了方法的求助"。你要做的,是帮他"翻译"这个求助信号:
- 如果他总插嘴、做鬼脸——他想要"关注";
- 如果他故意不听课、不写作业——他可能想"逃避困难"(比如觉得学不会,怕被骂);
- 如果他欺负同学、抢东西——他可能想"证明自己厉害"。
实操: 写下孩子3次"捣乱"的场景,找共同点。比如:"每次小组讨论他都抢话"——目标是"关注";"每次数学题难就撕本子"——目标是"逃避"。
第三步:教他"正确的方法"——用替代行为"替换"错误策略
找到了目标,就别再骂他"错",而是教他"怎么做才对"。
- 如果他缺关注:上课多叫他发言,夸他"你刚才的想法很特别";课后拍拍他肩膀:"老师看到你今天帮同学捡笔了,很棒"。
- 如果他怕困难:把难题拆成小步骤,陪他一步一步做,说"你看,第一步你就做对了,试试第二步?"
- 如果他想证明厉害:让他当"小组长",负责收发作业,说"这个任务需要负责任的孩子,老师觉得你可以"。
记住:孩子不会因为被骂而改变,但会因为"被看见"而成长。
最后:每个"捣乱鬼",都是等待被读懂的星星
阿德勒说:"儿童的心理世界像一片奇妙的星空,每颗星星(行为)都不是孤立的,它们共同组成了孩子的人格星系。"
当你觉得孩子"故意捣乱"时,别急着生气,蹲下来想想:他是不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喊"快看我"?他是不是还没学会"怎么好好说话"?
教育从来不是"纠正错误",而是"照亮方向"。当你看懂了他行为背后的"小心思",用对了方法,那个让你头疼的"捣乱鬼",或许会突然对你说:"老师,其实我只是想让你多看看我。"
那一刻你会发现:所谓的"问题孩子",不过是暂时迷了路的小探险家。而你的理解,就是他回家的指南针。
转发给身边的老师和家长:别让你的"差评",毁掉孩子的"求救信号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