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孩子自卑又好强?别骂他“虚荣”!自卑与优越,其实是一回事

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孩子?

明明成绩中上,却总说“我肯定考不好”;
想加入同学游戏,却站在旁边搓着手不敢上前;
偶尔被夸一句“真棒”,立刻红着脸摆手“没有没有,是运气好”;
可转头又偷偷较劲——别人有的他必须有,别人会的他拼命学,一旦输了就躲起来哭。

你以为他是“玻璃心”“太好强”?其实,孩子的“自卑”和“好强”,根本是同一件事的两面。

自卑与优越:像光和影,从未分开

阿德勒在《儿童的自卑情结》里说:“每个人身上,追求优越感和自卑感是并存的。因为自卑,我们才会去追求优越。”

就像饿了要吃饭、渴了要喝水,“自卑”是孩子对“自己不够好”的本能感知,而“追求优越”是他对“想变更好”的本能渴望。

比如蹒跚学步的宝宝,看到哥哥跑着玩,自己却总摔跤——他会瘪着嘴哭(自卑:我做不到),但哭完又会扶着墙继续走(优越:我也要像哥哥一样)。

这本来是健康的成长动力:承认不足→努力弥补→变得更好。

可如果“自卑”被放大,就会变成“自卑情结”——它像一个失控的雪球,把孩子困在“我不行”的漩涡里,还会逼着他用错方向去追“优越”。

警惕!自卑情结的“恶性循环”:越想证明,越容易搞砸

书里有个让人揪心的案例:

一个男孩从小是家里独苗,妈妈把所有注意力都给他。可弟弟出生后,他发现妈妈的爱被分走了——于是,他突然开始口吃。

起初家人以为是生理问题,带去看病却查不出原因。后来才发现:他的口吃,是故意的。

因为口吃时,妈妈会停下手里的事,蹲下来耐心听他说话;老师会在课堂上多给他机会,让同学“安静点,听他说完”;连弟弟抢玩具时,大人都会说“让哥哥先说,他说话慢”。

他用“口吃”这个“缺陷”,重新夺回了所有人的关注——这是他能想到的、最“轻松”的“优越感”。

可代价是:他越来越不敢正常说话,甚至想躲进角落、不想见人。越怕被忽视,越用错方法求关注;越用错方法,越觉得“自己只能靠这个”,最后彻底失去靠实力赢认可的勇气。

这就是自卑情结的恶性循环:
用“假优越”(比如故意犯错、装病、贬低别人)掩盖“真自卑”→ 越来越依赖“假优越”→ 离“真成长”越来越远。

生活中这样的孩子并不少:
- 上课故意捣乱的孩子,可能是想用“调皮”吸引老师注意(总比“我成绩差所以没人理”强);
- 不肯分享玩具的孩子,可能是怕“给了别人,我就什么都没有了”(用“小气”保护自己的脆弱);
- 总说“别人都讨厌我”的孩子,可能是先用“我不在乎”防御,免得真被拒绝时更痛。

最可怕的不是孩子自卑,是你亲手把他推向“自卑陷阱”

很多家长以为,孩子自卑是“天生胆小”,其实更多时候,是我们的一句话、一个眼神,把他推进了陷阱。

书里警告:“教育最大的错误,是对误入歧路的孩子恶语相向,断言他们‘以后肯定会变坏’。”

你有没有对孩子说过这些话?
“这点小事都做不好,你怎么这么笨?”
“别人都行就你不行,丢不丢人?”
“别白费力气了,你不是这块料。”

这些话像一把把小刀子,把孩子的“自我价值感”割得稀碎。

有个案例更扎心:一个男孩因为不会游泳被同学嘲笑,羞愤之下直接跳进深水里——不是想证明自己会游,而是想用“敢死”来掩盖“我不敢承认我不会”。

羞辱永远治不好自卑,只会让孩子觉得“我只能靠极端方式证明自己”。

更隐蔽的“陷阱”是过度保护。比如总对孩子说“你还小,这个你做不了”“别碰,会受伤”,看似是爱,实则在告诉他:“你很弱,没有我你不行。”

3个“破局方法”,帮孩子把自卑变成“成长燃料”

如果发现孩子已经陷入“自卑-假优越”的循环,别急着批评或焦虑,试试这3步:

第一步:看见他的“隐藏诉求”,而不是“错误行为”

当孩子故意口吃、捣乱、不肯分享时,别急着骂“你怎么这么不懂事”。
蹲下来问自己:“他这么做,是想得到什么?”
- 是缺关注吗?(那每天留10分钟“专属时间”,认真听他说话)
- 是怕失败吗?(告诉他“妈妈小时候学骑车摔了10次,你比我第一次好多了”)
- 是不知道怎么融入吗?(教他具体方法:“你可以对他们说‘我能和你们一起玩吗?’”)

孩子的行为再离谱,背后都藏着“我想被看见、被需要”的渴望。看见这份渴望,才能帮他找到正确的出口。

第二步:用“具体鼓励”代替“空洞表扬”,帮他建立“真实自信”

别总说“你真棒”“你真聪明”——这种表扬会让孩子怕“万一下次不棒了怎么办”。
换成具体的描述:
- “你今天主动把玩具分给妹妹,妈妈看到你在努力照顾别人,这叫‘友善’。”
- “你刚才拼乐高失败了3次都没放弃,最后拼成了,这叫‘坚持’。”

让孩子知道:“我被认可,不是因为我完美,而是因为我努力、善良、勇敢——这些是我自己能控制的。”

第三步:教他“小步快跑”,把“大目标”拆成“够得着的小成功”

自卑的孩子最怕“我做不到”,那就帮他把“大目标”变成“踮踮脚就能摸到”的小任务。

比如孩子不敢上台演讲,别逼他“你要勇敢”,而是:
- 第一天:对着镜子说一句台词;
- 第二天:说给妈妈一个人听;
- 第三天:说给爸爸妈妈两个人听;
- 最后:上台时,告诉他“哪怕只说3句话,也是胜利”。

每一次小成功,都是在给他的“自信账户”存钱——存够了,他自然敢挑战更大的目标。

最后想说:每个“自卑”的孩子,都是想飞向天空的小鹰

阿德勒说:“所有孩子都有追求优越的本能,就像所有植物都渴望阳光。”

孩子的“自卑”不可怕,可怕的是我们没看见:他那些看似“拧巴”“好强”“不懂事”的行为背后,其实在喊:
“帮帮我,我想变得更好。”

如果你家也有那个偷偷用“缺点”求关注、用“倔强”藏脆弱的孩子,别急着否定他。
蹲下来,牵起他的手,告诉他:
“你不用假装强大,也不用怕不够好。你努力的样子,本身就值得被爱。”

自卑和优越,本就是成长的一体两面——用对了力,自卑就是推他向上的风。

(转发给需要的家长,让每个孩子都能把“我不行”,变成“我试试”。)

Read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