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孩子总喊“我要赢”,是上进心还是灾难?阿德勒戳破儿童心理的隐秘陷阱

“妈妈,我这次考了第二,那个谁又是第一!”
“为什么他的画能贴墙上,我的就不行?”
“我不要当马,我要当车夫!”

如果你家孩子总说这些话,别急着夸“有上进心”,也别骂“太好胜”——阿德勒在《儿童教育心理学》里早就警告:孩子对“优越感”的执念,可能是救赎,也可能是深渊。

一、每个孩子心里,都住着一个“想当第一”的小怪兽

阿德勒说:“追求优越和自卑感,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。”
就像人饿了要吃饭,自卑了就想“往上爬”——这是刻在人性里的本能。

一个6岁男孩因为不会吹口哨痛苦到崩溃,某天突然学会后,竟坚信是“上天帮忙”;一个左撇子孩子在右撇子世界里总被骂“笨拙”,偷偷练到右手比别人还灵活……孩子的每一次“较劲”,本质上都是在填补内心的“弱小感”。

但问题来了:这股“想赢”的劲儿,该往哪儿使?

二、走偏的优越感,正在把孩子拖进深渊

你见过这样的孩子吗?
- 考试没拿第一就哭闹摔东西,甚至偷偷撕同学的试卷;
- 玩游戏必须当“老大”,不然就捣乱让所有人都玩不成;
- 为了“证明自己”,宁愿逃学混社会,也不愿面对课堂上的“失败”。

阿德勒一针见血:当优越感变成“必须赢过别人”,孩子就会被“病态野心”绑架。
他们盯着别人的分数、老师的表扬、父母的期待,唯独看不见自己的成长。就像文中那个杀死教师的男孩:从小被严格控制,志向高远却屡遭打击,最后发现“违法犯罪”反而能让他找到“掌控感”——这不是天生邪恶,而是优越感走偏后的绝望反扑。

三、别让“优秀”成为孩子的诅咒

为什么越“鸡娃”,孩子越容易崩溃?
阿德勒揭露了一个残酷真相:家长和学校总在教孩子“如何赢”,却没人教他们“如何输”。

  • 当孩子考砸时,你是说“下次必须考100分”,还是问“这次哪里卡住了,我们一起看看?”
  • 当孩子说“我不如别人”时,你是骂“没出息”,还是告诉他“每个人的节奏不一样,你的画画特别有灵气啊!”

左撇子儿童的案例最戳心:他们本可以通过训练成为艺术家,却因为总被骂“笨”,最后相信自己“天生不行”。摧毁孩子的从不是失败,而是“失败后就不值得被爱”的恐惧。

四、3个方法,把“想赢”的劲儿变成成长的燃料

阿德勒说:“教育的终极目标,是培养勇敢、坚忍、自信的人。” 具体怎么做?

1. 把“和别人比”变成“和自己比”

别总说“你看人家XX”,换成“你这次比上次多背了5个单词,进步好大!” 让孩子明白:真正的优越,是超越昨天的自己。

2. 允许孩子“输得起”

当孩子比赛失利、考试失误时,别急着安慰“没关系”,而是问“刚才哪里让你觉得难?我们试试怎么解决?” 教他把挫折当成“问题”,而不是“否定”。

3. 找到孩子的“发光点”

如果孩子数学不好但跑步很快,就夸他“你跑步时像风一样,坚持下去说不定能当运动员!” 用一个领域的成就感,带动其他领域的勇气——就像把孩子从一个果园,引向另一个果园。

最后想说:

每个孩子都在拼命追求“被看见”,但他们要的不是“第一”的标签,而是“我努力的样子,你看见了”的肯定。
优越感本身从不是洪水猛兽,关键在于:你是把它变成孩子攀登的梯子,还是困住他的牢笼?

下次孩子喊“我要赢”时,蹲下来告诉他:“宝贝,你不需要赢过所有人,但你可以永远比昨天更勇敢。”

(互动时间:你家孩子有过“必须赢”的执念吗?你是怎么引导的?评论区聊聊~)

Read more